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共产党靖宇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苑 >> 正文

政法委:读《忏悔录》一书有感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4-13

经常听到很多人抱怨:唉……我怎么的这么不如人;如果我当时……就好了。诸如此类语气很多。但,时光不可以倒流,也不因你做的事多么惊天动地而停止。所以珍惜现在你所拥有的。每个人都希望这一生过的有意义,人生到老没有后悔的事。人生最大的缺憾在于失去后才懂得珍惜,那种珍惜已变的毫无意义。懂得珍惜,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要用现实中的“如果”来弥补你的缺憾。“如果”只是一种假想的美好时光。假如每个人都珍惜拥有,那么现实中就没有“如果”了。

人生无法假设,也无法重来,当你的面前出现了几种人生选择时,你只能选择一条路走下去,永远无法知道如果那时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将会怎样,所以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选择,最痛苦的事情也就是选择,因为选择的同时就会失去其他的选择。但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不时作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选择的结果有好有坏,有满意也有后悔。

中共吉林省纪委和吉林省监察厅共同出版的《忏悔录》一书共收录典型案例52件,讲述了52个灵魂是怎样由清到浊的衰败质变。

无一例外,书中的主人公们面对自己的种种过往,表达得最多的莫过于后悔二字。如今身陷囹圄的他们,也都曾有过激昂的青春,也都曾有过让人艳羡的成就,也都曾有过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当他们手中权力的天平发生了倾斜,眼睛只能看到钱的影像、鼻子只能嗅到钱的味道时,命运,也就从此发生了改变。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原水利电力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处长尹东元在《忏悔录》中的一句话——现实中哪有如果,哪有后悔药。是的,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书中52个贪官的堕落轨迹,第一次伸手之前,都是有所畏的,思想上都会进行一番挣扎,但是一旦欲望没有得到及时的扼制,便会如毒瘤一般迅速膨胀,有了第一次,便有第二次,慢慢的,有所畏就变成了无所谓,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和良知,又如何能看清行贿者的居心叵测。

心理失衡是魔鬼,大多数贪官的成长历程都可以用苦出身作为开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勤奋的动力来自出人头地四个字。在掌握权力之前,他们大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领导眼中的好职工,想通过努力走上领导岗位,正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而当这些人真的走上领导岗位之后,面对阿谀奉承的各色商贾,面对自己不曾想象的声色犬马,面对自己从未敢触碰的名车豪宅,不禁动摇了,认为自己为国为民服务了半生,倾出所得却也不及别人的零星半点,于是贪欲膨胀他们伸出了罪恶的双手,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了堕入深渊的大门

侥幸心理是恶魔,多数官员在首次触网之时都是惴惴不安、心惊胆战的一次侥幸,未被及时察觉,就容易形成惯性,变成常态,认定次次都会幸运,于是心越贪越大,手越伸越长,直至案发方如梦初醒,却悔之晚矣。

不慎前程,在不少落网贪官的忏悔书中都会提到自己交友不慎这一点,所谓的交友不慎,是一种金钱与人情苟合的怪胎,归根结底,是各有所需,行贿者的目的是以贪官手中的权力谋取更大的利益,而贪官呢,交友是假,留住长期提款机是真。许多干部走上犯罪之路,就是没有算好朋友这笔账,哪些人能交,哪些人不能交,心里没有谱,自然容易被拉上船、推下水  

作为一名党员,应当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自觉地以党纪法纪约束自己,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适应新常态下的廉洁从政新要求,将清正廉洁扎根在心里,将为国为民牢记于心间。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我要珍惜宝贵的自由,珍惜幸福的家庭,在头顶高悬廉政利剑,时刻警醒,时刻自律,因为人生没有如果,人生没有重来。 

(来源:宇县委政法委  作者:刘树才  审核:李瑛  编辑:张心怡)

责任编辑:靖宇县纪委监委网站